以往老百姓种田都是靠人工施肥,这样的施肥方式即费力又费时,同时还达到我们预计的施肥效果。随着时代的进步,坚持农田撒肥车走科技强农的发展战略,撒肥机问世了。在我国以往施肥大多将腐熟好的肥料用大车运输到田间均匀放成小堆,再用锹撒开。也有在大车上随走随撒的。这种方法劳动生产率很低,且撒肥不匀。由于土地长期大量施用化学肥料,造成土壤中某些营养成分的严重缺乏,土壤板结,影响了农作物新款农田撒肥车厂家直销产品的品质。采用撒肥机撒肥可以更好的提高劳动生产率,并可提高撒肥质量,这样一来,就避免了施肥不均匀的现象,不仅使农作物的产量增加,同时也克服了土壤局部板结的问题,最最主要的是为老百姓节约了种田成本。
堆肥标准的实施对禽畜粪便有机肥企业来讲既是一次调整,同时也是一次提升。一方面种植业对禽畜粪便有机肥的消纳量将决定养殖的规模,超出消纳量的养殖企业根据需要在养殖结构上做出一定调整,禽畜粪便或是做沼气处理成为能源,或是做有机肥;另一方面,以前有机肥企业都是盲目去做量的发展,只设最低产能下限却没有设置上限。未来商品有机肥产能过剩的企业就需要下调或者将超出的产能通过技术升级方式制成高端产品,销往其他市场,也可以与当地没有加工技术的养殖场合作共赢。中国农业大学教授也认为,执行标准中要求的源头处理可使有机肥企业简化加工程序,更多投入到技术创新、产品升级上来,将更加利于整个禽畜粪便有机肥行业的发展与壮大。
在罗马时代,农民就发现在前作为豆科植物的大田里种植谷类作物时,其产量有所提高,因此,就注意到细菌能增富农业土壤中的营养。直至19世纪,德国的苜蓿种植者和美国的一些大豆种植者,他们利用苜蓿田或大豆田的土壤,转移接种至新的农田,从而使作物产量得到提高。1838年,法国农业化学家布森高(J.B.Boussingault)发现了豆科植物能固定氮。并于1843年建立了第一个农业试验站,对各种轮作制中作物产量和成分进行了较为精确的分析。1886-1888年德国科学家赫尔里格尔(H.Hellriegal)在砂培条件下证明,豆科植物只有形成根瘤菌才能固定大气中的氮。1888年荷兰学者贝叶林克(M.W.Beijerinck)分离了根瘤菌,这是微生物肥料方面的突破。现已明确那是根瘤菌的作用。这些细菌的发现,促使了第一家美国公司纳特尔公司于1898年生产和销售了土壤细菌接种剂。自此以后,就有诸多的细菌制剂用于土壤和农作物种子的拌种和包衣。20世纪20年代,又有一些新的微生物制剂用于大田土壤和农作物,但效果不甚理想。20世纪40年代,美国农业部颁发了生物杀虫剂许可证,至今已有20多种不同的微生物产品为这一目的而使用。1937年,苏联微生物学家克拉西尼科夫和密苏斯金研制了“固氮菌剂”。从而开创了细菌肥料的先河,由于种种原因,这种微生物肥料都先后停止了大规模生产。1940年前后,亚洲研制了一种以蓝细菌(藻类)为主而用于稻田的生物肥料。现其在持续农业中仍然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不管生物肥料的历史如何,微生物制剂仍继续向前发展。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人们以极大的精力关注着用于环境和农作物的生物肥料,其原因是这类产品能有效地解决存在的一些问题,特别是无公害和消除环境的污染。因此,要研制出一种既具有肥料功能,又具有消除环境污染的能力,就十分困难。
1.有机肥养分不均衡,氮磷钾含量偏低,且在土壤中分解较慢,虽然养分种类较多,但比不上养分单一的化肥不能满足作物高产优质的需要。在施用有机肥时应根据作物对养分的要求配施化肥,将有机肥与化肥配合施用,取长补短,发挥各自的优势,在数量和时间上满足作物对各种营养元素的需要。即使生产绿色食品的农田也要配施适量矿物肥,并在作物生长期间配合喷施海精灵(生物刺激剂)优质叶面肥,保证作物营养需求。2.有机肥不宜与碱性肥料混用,以免造成氨的挥发,降低有机肥养分含量。有机肥含有较多的有机物,也不宜与硝态氮肥混用。3.不要过量使用有机肥。过量使用有机肥会导致以下情况发生:烧苗、致使土壤中磷、钾等养分大量集聚,造成土壤养分不平衡;土壤中硝酸根离子集聚,致使作物硝酸根盐超标,土壤溶液浓度高,不利于根系吸水。
由于有机肥养分齐全、含量较少 [1]的特点,在使用有机肥作为基肥时需加大施用量,这就致使有机肥撒施工作劳动强度加大。研制有机肥撒施机械是解决固体有机肥撒施作业劳动强度大、工作 环境差、撒施均匀度差[2]等问题的有效措施,现有固体有机肥撒施机械的驱动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传动轴驱动,一种是地轮驱动。现就我国现有地轮驱动式固体 有机肥撒施机的特点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进方案。研制的地轮驱动式农家肥撒施机由左右地轮分别经传动装置带动输肥装置和撒肥装置完成输肥和拨肥,不需额外动力,只需牵引动力。该机肥箱容积为2 m^3,工作幅宽2 m,纯生产率0.8-1.6 hm^2/h,配套动力为18-30马力轮式拖拉机。